荨麻疹

中医辨证荨麻疹又叫脾胃寒湿症

 文章来源:久久肤康网

中医辨证荨麻疹又叫脾胃寒湿症

很多患者朋友都会疑惑,荨麻疹中医里是不是也叫脾胃寒湿症?答案是肯定的,但要注意的是,这并不是所有荨麻疹的解释。中医辨证论治认为,荨麻疹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,以及寒湿之邪侵袭密切相关。 脾胃为后天之本,主运化水谷,气血生化之源。若脾胃虚弱,运化失常,则水湿停聚,内生湿邪;若感受外来寒湿之邪,则寒湿凝滞,阻塞经络,肌肤失于温煦,从而出现瘙痒性风团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荨麻疹。中医将部分荨麻疹归属于脾胃寒湿证,其治疗策略也往往着眼于健脾祛湿,温阳散寒。

中医辨证类型 主要症状 中医治疗思路
脾胃寒湿型荨麻疹 瘙痒剧烈,风团色淡,遇寒加重,伴有胃脘冷痛、腹泻便溏等 温阳散寒,健脾利湿
脾虚湿蕴型荨麻疹 瘙痒绵绵,风团色暗,伴有神疲乏力,纳呆便溏等 健脾益气,利湿化浊

一、中医辨证的优点

中医辨证论治并不是简单地将荨麻疹等同于“脾胃寒湿症”,而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、体征,辨别其寒热虚实,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。这与西医的“一刀切”治疗方法有很大区别。中医更注重整体观,注意人体阴阳平衡,基于问题本身来调理机体,提高免疫力,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。 中医辨证更关注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病程的演变,并能提供更人性化的治疗和养生建议。

二、脾胃寒湿与荨麻疹的关系

脾胃寒湿是导致荨麻疹的重要病机之一。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,如果脾胃功能失调,运化水湿失常,则水湿内停,郁而化热,或寒湿凝滞,阻塞经络,导致肌肤出现风团、瘙痒等症状。 尤其是在气候潮湿寒冷的季节,或者饮食不节,过食寒凉生冷食物后,更容易诱发或加重脾胃寒湿型荨麻疹。

三、中医如何辨证治疗脾胃寒湿型荨麻疹

中医治疗脾胃寒湿型荨麻疹,主要采用温阳散寒、健脾利湿的方法。常用药物包括附子、干姜、白术、茯苓、苍术、陈皮等,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。 还可以配合针灸、推拿等疗法,促进气血运行,改善局部血液循环,减缓瘙痒症状。需要注意的是,中医治疗需要专业医生的指导,切勿自行用药。

四、中医辨证荨麻疹又叫脾胃寒湿症的症状表现

中医辨证下的脾胃寒湿型荨麻疹,其症状除了常见的瘙痒性风团外,常伴有以下特点:风团色淡或白,遇冷加重,伴有胃脘冷痛、腹泻便溏、肢冷畏寒等症状。 这些症状的出现,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,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。 并不是所有荨麻疹都属于这一类型,诊断仍需专业医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。

中医辨证荨麻疹又叫脾胃寒湿症,但这只是一种常见的病机类型,并不是所有荨麻疹都能如此概括。

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其他类型的荨麻疹,例如:风热型荨麻疹,表现为风团色红,瘙痒剧烈,伴有发热、口渴等症状;血虚风燥型荨麻疹,表现为风团色淡,瘙痒,伴有皮肤干燥,面色苍白等症状;肝郁气滞型荨麻疹,表现为风团反复发作,瘙痒剧烈,情绪波动大,伴有胸胁胀痛等症状;等等。

准确的诊断和治疗离不开专业医生的诊疗。

中医辨证荨麻疹又叫脾胃寒湿症,注意的是在中医理论框架下对部分荨麻疹的病机解释和治疗思路。

西医认为荨麻疹的问题本身原因是免疫系统过度反应,导致组胺等物质释放,进而引起皮肤血管扩张和渗漏,形成风团。而中医则认为荨麻疹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,以及内外邪侵犯有关。

两者的视角不同,但治疗目的都是缓解症状,控制病情。

五、生活调理与预防

除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外,生活调理在预防和缓解荨麻疹方面也至关重要。中医辨证荨麻疹又叫脾胃寒湿症,更注意了饮食的重要性。应避免寒凉、生冷、辛辣刺激的食物,如冰激凌、冷饮、海鲜等;适当吃温热、易消化的食物,如南瓜、红薯、小米粥等;保持良好的饮食规律,避免暴饮暴食;适当运动,增强体质;注意劳逸结合,避免过度劳累;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,减缓压力。

中医辨证荨麻疹又叫脾胃寒湿症,这只是对特定类型荨麻疹的中医解释,并不是所有荨麻疹都是如此。

治疗方面,西医常用抗组胺药物来缓解症状,而中医则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,采用中药汤剂、针灸等方法,以达到治疗的效果。

再次注意,任何疾病的治疗都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,切勿轻信偏方和民间疗法。

温馨提示

中医辨证荨麻疹又叫脾胃寒湿症,指的是部分荨麻疹的病机与脾胃寒湿密切相关。

以下列出三个患者常问的问题及解答:

1. 所有荨麻疹都是脾胃寒湿吗? 不是,荨麻疹的病因复杂,中医辨证分型多样,脾胃寒湿只是其中一种。

2. 中医治疗荨麻疹有效吗? 中医治疗荨麻疹有一定的治疗的效果,尤其在慢性荨麻疹的调理方面,中医可以发挥其优点,但需要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。

3. 如何预防荨麻疹?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,避免过敏原接触,注意饮食,适当运动,保持乐观情绪。

针对工作场景和情感方面,建议患者:

工作: 如果荨麻疹影响了工作效率,可以尝试向领导说明情况,并寻求一些灵活的工作安排,比如避免过度劳累。

情感支持: 患病期间,寻求家人、朋友的支持非常重要,可以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表达出来,获得情感上的慰藉。 积极面对疾病,保持乐观的心态。

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。 请记住,这篇文章仅供科普,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和治疗。 如有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
相关推荐

相关资讯

查看更多

常见疾病